上个星期在我们的签售会上,有个读者问了鹿老师这样一个问题:“您提到过当你们吵架的时候,昕老师常常能够跳出A和B这样对立的自己所处的角色,用一种上帝视角去冷静地对你进行心理分析。可是,本来我们吵架的时候就有一种很委屈的情绪了,对方还这样‘俯视’你,你会有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憋屈感吗?”
鹿老师当时回答的是:“凭啥只有他能开启上帝视角啊,我也可以啊,来啊,一起俯视啊!”
后来大半夜,鹿老师不睡觉,把我推醒说:“我错了,我没能理解这个读者的意思。因为我没有这样的困扰,所以我当时一下子懵住了,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好。”
我说:“你看,你又开始‘情绪反刍’了不是?都已经结束了,就不用总翻出来琢磨了。”
鹿老师说:“不的,你起来,我要把它写下来,你帮我一起研究研究。”
好吧,那就研究!
你看啊,为什么这个读者会觉得,当我开启了上帝视角冷静分析的时候,我一定是俯视的,而鹿老师一定是憋屈的——但鹿老师自己其实并没有这个困扰呢?
因为这位读者朋友,可能无意之中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:我们吵架的目的总是为了说服对方。
1、亲人之间吵架的目的是什么?
如果吵架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,打败对方,那么站在上帝视角一通分析,确实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客观冷静地看清形势,逻辑清晰地抓住破绽,直戳对方痛脚。因为只要我不生气,生气的就一定是对方(事实上,我也确实经常这样对付喷子,要不然我怎么是九龙塘骂街小王子呢对吧!只不过现在为人师表的身份限制了我的发挥)。
但是身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,吵架的目的是沟通,是为了交流相互的情绪,明确双方的需求——所以,其动机应该是完全不同的——不是为了“吵赢对方”,而是为了“求同存异”。我们跳出两个人的争吵,开启第三视角去查找自己的毕生所学,不是为了证明“你是错的而我是对的”,而是为了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,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。
我们用心理学去分析亲密关系中的某个人,某个场景,是为了共情对方,理解对方,懂得对方,告诉她“你这样想是完全合情的,你生气是完全合理的,如果我是你,我也会和你有一样的反应”。当然,一般我这样说完,通常鹿老师也会来一通理论分析,表示我们两个的情绪都是合理的,没有谁对谁错,只是第一反应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场去考虑而已,而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求大同,存小异。然后,我们会商量出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解决办法,以达成进一步的共识。
亲密关系,不只是夫妻、情侣,还包括和父母的关系,和子女的关系,和密友的关系等等,理想的相处,也是这样的一种模式。
比如我们一位朋友,她家有亲人去世了,而她母亲每天都感到很害怕,晚上看到窗外的树影就吓得不敢去厕所,说有鬼。她是一名无神论者,觉得母亲愚昧无知,为此常和母亲争吵,说世界上没有鬼。而妈妈则说她不孝顺,不关心人。
我说:“迷信活动,往往源于缺乏对未知恐惧的控制感,所以需要用神鬼之说来缓解焦虑。此外,她的这些恐惧担忧,除了和她的价值观有关之外,也有一种可能的心理,是渴望子女亲人能关注她的情绪。心病还需心药医,你与其和她争辩有神无神,不如带她去雍和宫烧香吧。”
这位朋友后来安排全家老小去了一趟寺庙,对孩子来说是出游,对老人来说是驱邪,全家人都很开心。她表示:“当我明白了这些背后的心理原因之后,我突然觉得我其实不需要和她针锋相对,不需要把她给‘掰’过来。每次她再说这些的时候,我不再觉得“无语”“愚昧”,而是更多地去理解她、宽慰她,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心平气和。”
在理解她母亲时,我们也可以说是开启了“上帝视角”,但是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压她母亲,而是为了理解和包容。
2、辩论的陷阱
有时候我们太多的争吵会陷入一种辩论的陷阱,辩论的目的是什么?众所周知只有一个——就是为了“赢”。为了证明“我比你正确”“我比你好”“我对而你错”而引经据典,声嘶力竭,这样的场景在辩论中可能是必要的,可在亲密关系中却成了一场南辕北辙的无效沟通。
我们相处模式的上策是正和博弈、赢赢局面,最下策的就是变成零和博弈——也就是这场关系中只能有一个赢家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。
零和博弈在某些对抗性的关系中是合理的,比如拳击、对弈、辩论等,因为一方的胜利必然只能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之上。
但在一段合作性的关系中,零和博弈不仅是有害的,而且甚至会导致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。不仅是对外的各类合作关系中是如此,对内的亲密关系更是如此。
爱情教父John Gottman在他《爱的博弈》中,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: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,如果是一段互相不信任的关系,你们都想要保住自己的最大收益,因而就需要对方让渡出利益,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成零和博弈。例如,双方都不想做家务,都希望对方能做家务;再比如,你们都希望对方在家庭支出中能够多出钱,而自己可以少出钱。但如果你们彼此之间有信任,有爱,那么你们之间的相处就不再是只考虑自己利益最大化了,而是跳出这种博弈框架,而希望共同收益最大化。
一般我们认为,打破零和博弈的局面,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利益分配系统,引进外部能量。比如,两人都不愿意做家务,那么可以购买扫地机洗碗机这样的现代化家电,或者请钟点工来解决这个问题;又比如,与其同自己家人你争我夺,与其每日将精力消磨在家庭内耗上,不如对外开疆扩土,获取更多资源,一起把蛋糕做大。
但有时我们还容易忽略一个大前提:打破零和博弈的基础,是信任和诚信(在亲密关系中,还有情感和爱)。如果双方中有一方或两方总想着“东风压倒西风”,唯恐自己吃亏,总想着搞点小聪明小手段去占对方的便宜,不尊重合作的规则,那么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就是必然结局。要形成双赢局面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,但是毁掉这个局面一个人就够了。
此时我又想起了另一个读者提问的:“您怎么看待‘家是讲感情的地方,不是讲理的地方’这句话?”
首先,我认为这样的话,当它被用来进行自我要求的时候,它是一句至理名言;而当它被一个人用来勒索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时,它就成了一句屁话。
然后,鹿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可以很好地总结我说的那么多理论:“家可以讲理,但是讲理是为了求同存异,不是你输我赢;家可以讲感情,但是讲感情是彼此真心地提供情绪价值,而不是一方用来对另一方进行情感绑架。”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