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重组家庭”是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已经历过一次婚姻,并可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,特点是人数相对较多、结构复杂。
在重组家庭中,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和困惑,父母子女包括兄弟姐妹间都会存在,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困惑呢?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:
再次建立新的亲密关系,除了自己的孩子需要关心,还要拿出一些心思照顾对方的子女,再次经受财政大权谁掌管的考验,再次面对更加复杂的家庭关系,等等。
由于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带着第一次婚姻的印记,往往比初婚家庭心情更复杂,面临的烦恼更多,更容易劳燕分飞。
那么,如何才能让自己在重组亲密关系中立于“不败之地”,以下几点特别要引起重视:
这个独立是指经济独立、人格独立和精神独立,绝对不要有“惦记”对方身外之物的念头。
再婚的基础首先是一个人经济上的独立,这是保障人格独立、精神独立的前提。
但凡那些经济上丰衣足食的女人(也包括一部分男人),大多不会在钱上面斤斤计较。
有了这种心态,才有可能拿出精力思考两人是否匹配,思考一起生活后的相处细节,才有心思了解和考察对方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婚姻观,寻找其中能够引起兴奋点的“同频区域”。
换言之,一个再婚人士,当你不再为五斗米而折腰,不再为生存而焦虑时,就有心思考虑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。
夫妻越相爱,孩子越受益
再婚夫妻,谁都心疼自己的孩子,加之第一次婚姻的失败,总感觉自己“亏欠”子女。
组建新家庭后,父母往往护犊心切,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苦,一不小心就走偏了方向,结果怠慢了伴侣,伤害了感情,孩子更遭罪。
重组家庭的孩子一开始虽然会不适应、不习惯,但良好轻松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们来说,实用价值更高。
不要担心孩子受委屈,他们的自我修复能力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。
所以说,再婚夫妻应该多用心思“讨好”你的另一半,多花精力寻找夫妻间的相处门道。
一般来说,男人对“性”感兴趣,女人对“情”很介意,再婚夫妻要善于找到相互的结合点。
许多中年再婚的夫妻都难以冲过“性生活”这道关卡,女人大多精力放到孩子身上,没心思满足男人的肌肤之亲。
而有的男人在前一段婚姻中,或许是因为在那方面“不得力”,再婚后也常常懒得“再展雄风”。
其实,不管是初婚还是再婚,愉悦的夫妻生活都扮演着润滑剂的作用。
一般来讲,再婚夫妻中男士更关心女方的性能力,动不动把这个作为“弹劾”妻子的一条罪状。
殊不知,女人更在意男人是不是用情很深,是不是真心待己。
所以说,再入“围城”时,要开诚布公说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,不要在沉闷中相互猜测打乱仗。
越真诚,越幸福
无数事实表明,重组家庭时,婚姻动机越单纯,夫妻生活越幸福。
再婚最不容易弄明白的就是真诚,许多人在第一次婚姻中“吃过亏”,生怕再婚后继续受苦,于是变着法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有的人,经不住再婚生活的磨合,动不动就想着“撤退”,稍不如意就眉头一皱,准备开溜。
有的男人总以为前妻那里是个安全港,殊不知,经过这些年的风雨洗礼,聪明的前妻并不愿接受当年的“逃兵”。
再婚夫妻在前一次婚姻中,最致命的后遗症是沟通能力很弱,这是大多数婚姻失败者的通病。
有些原本可以说清楚的事情,由于误会或者旁人的“善意”提示,往往使得刚刚走上联合体的再婚夫妻心生隔阂、互相戒备。
沟通技巧课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,是再婚之前的必修课,也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婚前辅导。
最后,给再婚者送上一句话:既然失去了上一次“百年修得同船渡”的机会,这一次,就一定要学会坚持,学会相处,学会接纳。
再婚家庭最大的矛盾点就在与继子女的相处问题上,古往今来,“后妈”的形象似乎已经定型,在常人的眼里,后妈一定就是恶毒的,甚至有人说“有后妈就有后爸”。
那么,再婚父母怎么和继子女相处,才可以避免孩子的心灵不再受伤,自己的婚姻也不会被撕扯呢?
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排序:把再婚的伴侣当成重要的人,其他人才能尊重TA。
很多再婚家庭之所以不和谐,不接纳,首先出问题的就是孩子第一还是配偶第一的问题。
很多时候,因为孩子小,父母离婚后,亲生的父亲或母亲以及爷爷奶奶(外公外婆)往往会认为孩子可怜,不能让孩子受委屈,便无原则地娇宠孩子,孩子一哭,全家人都听孩子的。
结果,当真正操纵家庭的人变成孩子时,新爸爸(妈妈)就没有了存在感,婚姻就会开始摇晃。
我们说,孩子哭闹一定有理由,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在父母离婚、再婚过程中的情绪是什么。无论多大的孩子,也需要听听孩子的心声。
如果前任配偶不离开,哪有你和伴侣现在的婚姻呢?要感恩对方的离开,让你们有今天这样的缘分和婚姻,还留下了TA的孩子和你共组家庭。
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,当对方来探视孩子的时候,你就会以愉快和理解的心情接纳这件事。
看起来是你自己在感恩,实际上,当你满怀喜悦地对待对方前任配偶的时候,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你,而这个时候,你的得分是100分!
总之,继父母要想和继子女和睦相处,首先是相互接纳彼此,再就是用时间来化解矛盾,第三也是最重要的:爱能解决所有问题!
既然失去了上一次“百年修得同船渡”的机会,这一次,就一定要学会坚持,学会相处,学会接纳。
评论